眩暈是患者的主觀感覺,是一種頭暈目眩症,自身出現平衡障礙,覺得外界環境有晃動、搖擺、旋轉、移動等運動幻覺,同時見頭昏、頭脹、站立不穩等臨床症狀。
眩暈的病位在頭顱清竅,本病的發生與多個臟腑有關,特別是與肝的關係更密切,古代中醫分別有“無虛不作眩”和“痰夾氣並火,無痰不作眩”的說法。亦有“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”,認為有不同的病因引致本病。
虛證多因為脾不升清,清陽下陷,上氣不足,沒有足夠的陽氣去滋養頭腦而出現眩暈,也可以是陽虛不能撑持,而出現頭暈。
張景嶽謂: “眩暈一證,虛者居其八九,而兼火兼痰者,不過十中一二耳”。
這種虛證兼夾有痰、火邪,屬於上實下虛的證型,不是單純的虛證引起,而是虛和實同時存在,不論虛證或實證都與痰有關,可見痰是發病的常見因素。
痰證致病是屬於實證,因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,腎為生痰之本,肝為生痰之樞紐,臟腑的病變都會引起痰火,這痰火會隨人體氣機的升降流注到全身,達至不同的臟腑就會引起不同的疾病,上擾腦竅就出現眩暈。
臨床上可以見有不同證型,如肝陽上亢型;肝火上炎型;痰濁上蒙型;中氣不足型;肝腎陰虛型;陽虛水泛型等。
頭上有一個穴位叫百會穴,治療眩暈效果很好,此穴位在頭頂正中的位置,《勝玉歌》中有:“頭痛眩暈百會好”;在百會穴上施行不同的療法都會有不同的療效,當中有一種皮內針,刺入百會穴內,再留針2日,留針期間患者可以回家繼續日常工作,不會影響起居生活,此方法十分安全,而且療效顯著。
按照患者的情況,還需要針刺其他穴位化痰通絡,或內服中藥調節臟腑功能,以去除各致病的誘因,也是治療本病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