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「信仰探討中心—天主教綠識傳人」的邀約,主講了一場講座,主題是「從中醫角度看冠心病」。
什麼是冠心病呢?就是供應血液給心臟自己的血管(叫冠狀動脈),因為裡面積聚了脂肪和膽固醇而變窄,影響了血液流通的暢順程度而出現的疾病。
心絞痛是一個具代表性的病徵;心臟需要不停的血液供應的,當冠狀動脈的阻塞程度,造成供應給心臟的血液不足,得不到充足血液供應那部份心臟肌肉,便會出現壞死,這時就是「心肌梗塞」,或叫「心肌梗死」,也是我們俗稱的「心臟病發」。心臟病發,是有性命危險的。
一個人得了冠心病,假如他不認識中醫學,只能有三個選擇。第一,吃西藥;第二,如果吃藥無效,就要「通波仔」;第三,如果病情較嚴重或不宜「通波仔」,就要做「搭橋」手術。
「通波仔」,就是把一條幼小的導管插進大腿的動脈,沿著血管推進到心臟冠狀動脈的阻塞處,然後把裝在導管末端的氣囊充氣,膨脹了的氣囊變成一個「波仔」,把冠狀動脈的阻塞處撐開,為了保持阻塞處撐開,最後會在那裡留下一個支架頂住。血液的流通,原本因為冠狀動脈有阻塞而不暢順的,現在一下子暢順了。
而「搭橋」手術,就是從手臂或大腿切取一段血管(通常是靜脈),用來移植到心臟,一端連接大動脈,另一端則繞過冠狀動脈的阻塞處,接到動脈沒有阻塞的部份,這樣便猶似搭了一座橋,血液毋須流經阻塞之處,而通過新移植的血管便可供應給心臟。
很可惜,「通波仔」和「搭橋」兩者都是治標不治本,並沒有解決血管阻塞的原因,所以血管仍有機會再次阻塞。
我就遇過一個病人,先後三次「通波仔」,血管裡放了五個支架,來看病時左手由手臂麻痹到手指,他跟我說夠了,不想再「通波仔」了。
我也遇過一個病人,他只做過一次「通波仔」,但做完後要終身吃藥來稀釋血液,結果出現了陽痿、腰痛和耳鳴等腎氣受損的副作用,他不想終身吃藥來稀釋血液,更不想再做第二次「通波仔」。
和「通波仔」比較,「搭橋」對身體的創傷大得多,不是人人承受得住,手術需要把胸膛剖開,把胸骨鋸斷,利用藥物把心跳暫時弄停,手術就算成功亦要付上元氣大傷的代價。
中藥,能治好冠心病的,而且是根治,哪裡需要「通波仔」,放一些支架在自己的血管,然後冒著復發和副作用的風險終身吃薄血藥?哪裡需要「搭橋」,動剖開胸膛,鋸斷胸骨如此元氣大傷的手術?
不如就說一個醫案給大聽。
幾年前我在《成報》寫專欄,某天介紹中醫醫治冠心病的原理,一位讀者吳先生剛好是冠心病患者,走一個街口胸部也感到難受,看了我的文章開始吃中藥,不久便能健步如飛,冠心病的症狀也完全消失了,自此他的家人身體抱恙,也會找我幫忙。
我在文章中說了什麼,吳先生看後信心滿滿地吃中藥呢?我說要治好冠心病,須要強心、化痰、活血。
中醫說「氣為血之帥」,血液在血管裡流動不息,背後那股推動力來自「心氣」,「心氣」是血液的統帥,「心氣」強健血液就暢通流動,「心氣」疲弱血液就流動不暢,所以,要恢復冠狀動脈裡的血液流通,第一就是強心。
血管出問題,化痰似乎很無厘頭。中醫講的痰,不一定是咳嗽吐出來,給你見得到的痰,堵在血管裡的脂肪和膽固醇,也屬於中醫講的痰,有專門的藥物來化解,所以,要恢復冠狀動脈裡的血液流通,第二就是化痰。
活血更容易理解了,就是活化血液,使血液的流動活潑起來,所謂「牡丹雖好,也要綠葉扶持」,如果說強心藥是牡丹,那麼活血藥就是綠葉,所以,要恢復冠狀動脈裡的血液流通,第三就是活血。
有些人飲食很清淡,身形不肥胖,一樣患上冠心病,為什麼?因為「心氣」疲弱啊!「心氣」虛了,不能勝任血液的統帥,哪怕是清茶淡飯,脂肪和膽固醇也可能在血管裡積聚。
為什麼「通波仔」和「搭橋」治標不治本,兩者皆可能血管再次阻塞?因為前者只用支架來撐開血管,而沒有絲毫強健「心氣」;後者剖胸鋸骨來接駁血管,更是令「心氣」雪上加霜。
我相信,如果真正認識了中醫學,就是心臟科權威自己得了冠心病,也絕不會「通波仔」或「搭橋」那麼傻的。
延伸閱讀: 老黃吃中藥治好心臟病
延伸閱讀: 從中醫角度看冠心病 — 講座重溫
聲明:本欄所載各藥方,僅為說明中醫治病的原理,並非指導讀者自行用藥;體質和病情因人而異,讀者如有需要,務請先接受專業診斷。